西域研究

期刊导读

张骞与汉代苜蓿引入考述

来源:西域研究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3-14

苜蓿(Medicagosativa)为西域物产[1-2],自东汉王逸将苜蓿与张骞联系在一起,到魏晋南北朝张骞成为引入苜蓿的汉使已广为流传[3-9],迄今为止,不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已深入人心,影响甚广[10-18]。张骞是不是带归苜蓿种子的汉使,由于司马迁的略而不记,以致成为一桩历史悬案,肯定、揣测、质疑从古至今纷争不断[19-23]。随着对西域史特别是对张骞研究[24-26],乃至西域物产[如汗血马、葡萄(Vitisvinifera)、苜蓿、石榴(Punicagranatum)]东传研究的不断深入[27-31],对张骞与苜蓿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也越来越深刻,从而就此问题也出现了几种看法。一是张骞是汉代苜蓿种子的引入者[10,32-35],二是张骞没有带回苜蓿种子[19-23];三是张骞仅带回大宛国有苜蓿的信息[22,36-41],四是将引进西域植物(如苜蓿)功归张骞以纪念“凿空”之壮举[42-43]。就张骞与苜蓿引入我国的问题,许多学者已有所考证和论述[10,44-46],本文以这些论述为基础,试图从张骞出使西域的动机、张骞输入苜蓿形象形成与苜蓿种子引入说、苜蓿信息传递说,乃至苜蓿附会说或纪念说等方面进行考释,以期阐明张骞在汉代苜蓿传入我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,聚信释疑,为我国苜蓿起源乃至苜蓿史研究提供依据。

1 张骞通西域

1.1 出使西域的背景

西汉初年, 汉帝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经常抢劫边境, 杀掠百姓,甚至几次攻入内地, 给汉朝造成严重威胁。由于经济实力不足, 汉初几个皇帝都对匈奴的入侵无能为力。直到汉武帝时, 国家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, 生产发展, 有了较强的国力, 于是汉武帝决定用武力彻底解决北方边患问题。即使在这时, 汉朝也不想冒单兵作战的风险, 希望找一个同盟者, 共同对付匈奴。 匈奴有一个宿敌, 称“大月氏”。为和大月氏结盟, 汉武帝向全国招募志愿者出使大月氏, 汉中成固人张骞应招[35,37]。

1.2 出使西域的经历

汉武帝建元2年即公元前139 年(亦说建元3年即公元前138年), 张骞率领一个百余人组成的使团从首都长安出发, 取道陇西, 踏上通往遥远的中亚阿姆河的征程。当时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在匈奴的控制之下, 张骞一行刚进入这个地区就被匈奴扣留, 一扣就是十余年,但张骞念念不忘自己肩负的使命,终于找到机会, 从匈奴逃脱, 西行几十天来到大宛国。大宛位于今天吉尔吉斯斯坦费尔干纳盆地。大宛王早就听说汉帝国的广阔富饶, 但苦于匈奴的阻碍, 无法和汉通使。汉朝使者的到来令他大喜过望, 知道张骞要出使大月氏后, 他立即派翻译和向导护送张骞取道邻国康居到大月氏。康居王也对张骞很友好, 派人护送他到阿姆河北岸的大月氏王庭。这时大月氏是由前王夫人当政, 他们已经征服阿姆河南岸富饶的大夏国。大月氏人已在中亚安居乐业,不想再和匈奴厮杀替前王报仇。张骞在大夏住了一年多, 但未能说服大月氏与汉共攻匈奴, 只得带着遗憾回国。为了避开匈奴, 张骞选择丝绸之路南道而行, 打算经青海羌人部落返回长安, 不幸又落入匈奴之手。一年多之后, 匈奴王去世, 匈奴大乱, 张骞才与胡妻和堂邑父借机逃回到长安。这就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经过,从公元前139年出发,到公元前126年回到汉朝,历时13年之久,出发时一百多人,回来时仅剩张骞和甘父两个。这次出使西域汉朝付出了极大的代价[37-38,47-48]。由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未能说服大月氏与汉结盟, 到公元前119年,汉武帝又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,希望与乌孙建立联盟,并派副使到达大夏、安息等地。公元前115年(武帝元鼎二年),在乌孙特使的护送下,张骞回到了长安[37,49-50]。

1.3 出使西域的影响

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,虽然没有说服大月氏和汉军共同攻打匈奴, 但取得许多意外的收获。他第一次向国人详细介绍了大宛、康居、大月氏和大夏等中亚国家的风土人情,特别是介绍了这些地区不仅农业发达,盛产葡萄、汗血马、苜蓿等,而且商业也很兴隆[37]。张骞对中亚诸国的描述非常详细, 司马迁的《史记·大宛列传》和班固的《汉书·西域传》就是根据张骞的介绍撰写的[35]。第二次出使西域联络乌孙的计划也无果而终,不过意外的成果却很丰富。因为随同张骞出使的副使活动范围几乎遍及西域各国, 许多国家都与汉朝建立了友好关系, 从此开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正式往来[35,37,49,51]。张骞通西域,开辟了著名的“丝绸之路”,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交流。一方面,中国的物产与技术输入西域,如丝绸、养蚕术、漆器、铁器和冶铁术等,而另一方面西域的物产也输入中国,如苜蓿、葡萄、胡蒜、良马等[50]。

上一篇:汉唐西域葡萄栽培与葡萄酒文化 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