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域研究

期刊导读

西汉“眩雷塞”新考

来源:西域研究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2-08

《史记·匈奴列传》载汉武帝元封年间(前110~前105),“汉使杨信于匈奴。是时汉东拔秽貉、朝鲜以为郡,而西置酒泉郡以鬲绝胡与羌之路。汉又西通月氏、大夏,又以公主妻乌孙王,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国。又北益广田至眩靁(雷)为塞,而匈奴终不敢以为言”[1](卷110《匈奴列传》P.2913)。据该条史料,研治西域屯田史的部分学者认为其中的“眩雷塞”位于乌孙国的北方,并且它是中原政权首次在西域屯田的地点(1)参见张泽咸《汉晋唐时期农业》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03年,第766页;赵予征《丝绸之路屯垦研究》,新疆人民出版社,2010年,第6页;李大龙《两汉王朝治理西域的经验与教训》,载《北方民族大学学报》(哲学社会科学版)2010年第5期;杜倩萍《屯田与汉文化在西域的传播》,载《西域研究》2014年第3期;薛海波《西汉经营西域中亚丝路新论》,载《社会科学战线》2016年第8期。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中,“眩雷塞”隶属于西汉西河郡增山县。[2](卷28《地理志》P.1618)谭其骧先生等主编的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第二册“西汉·并州、朔方刺史部”图据此将眩雷塞标注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之东。[3](PP.17~18)以上两种观点,相去甚远,争议至今。本文拟在诸位先贤的基础上,结合文献与考古材料,就眩雷塞的地望及相关问题再做探讨,错误之处,还祈方家指正。

一、元封年间汉于乌孙置塞屯田的可能性

前述“眩雷塞”,裴骃在《史记集解》中引《汉书音义》(2)此处所引《汉书音义》的具体内容可参阅谢承仁编《杨守敬集》第6册《汉书二十三家注钞》, 湖北人民出版社,1997年,第485~486、524页。曰“眩雷,地名,在乌孙北”[1](卷110《匈奴列传》P.2913);《汉书》颜师古注引服虔谓“眩雷,地在乌孙北也”[2](卷94《匈奴传》P.3773)。后世《太平寰宇记》[4](卷191《北狄》P.3658)、《玉海》[5](卷24《地理部》P.22)、《西汉会要》[6](卷68《蕃夷》P.690)、《文献通考》[7](卷340《四裔》P.2669)等文献都据此将眩雷塞定位于乌孙国北。而“又北益广田至眩雷为塞”的记述,更让不少学者认为眩雷塞是中原政权在西域首屯之地,其设置时间则是西域屯田之始。如李大龙判定西汉在西域的屯田时间最迟是公元前105年[8];赵予征亦同意眩雷塞为西域最先屯田之地[9](PP.18~19)。

然而,考虑到武帝元封年间乌孙、匈奴与西汉的相互关系,笔者认为,当时西汉并不具备在乌孙国屯田置塞的外部环境及时机、条件。

首先,从乌孙方面看。在张骞第二次西行返汉时(前115),乌孙遣使同行。这些乌孙使节来到中原后,见“汉人众富厚,归报其国,其国乃益重汉”[1](卷123《大宛列传》P.3169)。乌孙开始重视与西汉的相互往来是在武帝元鼎年间(前116~前111)。此后,乌孙与西汉的关系进一步发展,出使西域的汉使可以“出其(乌孙)南,抵大宛、大月氏相属”[1](卷123《大宛列传》P.3170),也就是说汉使可以通过乌孙地域前往大宛、大月氏等国。乌孙与西汉的往来无疑威胁到当时统治西域的匈奴政权利益,因此匈奴欲出兵乌孙,而这更助长了乌孙谋求与西汉深化双边关系的倾向。乌孙随即“使使献马,愿得尚汉女翁主为昆弟”[1](卷123《大宛列传》P.3170),表达了与西汉联姻的愿望。元封三年(前108),细君公主出嫁乌孙猎骄靡(3)关于细君公主出嫁乌孙的年代,史籍缺载,本文采用王明哲、王炳华的看法,即细君和亲当武帝元封三年。参见王明哲、王炳华《乌孙研究》, 新疆人民出版社, 1983年, 第73~74页。,乌孙正式与西汉建立了联姻关系。

此时,乌孙成为首个与西汉进行联姻的西域政权,双方的关系较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,但并未建立起联盟关系。[10]西汉希望乌孙“与汉结昆弟”达到“断匈奴右臂”的战略,并进而实现“既连乌孙,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”[1](卷123《大宛列传》P.3178)的远大目标。但乌孙与西汉和亲,主要是希望从西汉获取经济利益,并利用西汉牵制匈奴,而不愿充当西汉经营西域、抗击匈奴的帮手。[11]因此,西汉希望联合乌孙打击匈奴的策略并未实现,其至多是达到了《史记·匈奴列传》中所言的“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国”的目标。乌孙在求得汉公主的同时又接纳了匈奴之女为左夫人,并一直在汉朝和匈奴之间采取“持两端”的态度。[12](P.69)大宛之战(前104~前101)时,汉武帝曾“使使告乌孙大发兵击宛。乌孙发二千骑往,持两端,不肯前”[1](卷123《大宛列传》P.3178),可见此时匈奴虽然实力不及先前,但其在西域地区积威尚在。大宛之战尚如此,则在此之前乌孙应当不会允许西汉在其国内开展屯田,因为这样的做法对于乌孙而言意味着“畔绝匈奴”[2](卷96《西域传(下)》P.3905),必然招来匈奴的攻击报复。